網頁主要內容

-活動目標/Goal-


◆鼓勵大專校院學生對原鄉部落文化丶語言丶藝術丶生活等進行觀察與關懷
◇走入原鄉部落與大專校院實地接觸原住民族社團或班級,藉此號召更多原民青年用影像說部落故事
◆以文化教育紮根為主軸,透過巡迴影展強化全國大專青年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識
◇成立專案辦公室傳承競賽辦理之經驗並規劃建立原住民族學生對部落議題

第十屆/非紀錄片類

🥇 MATA

守護之地

 

得獎同學:林慰玲
得獎者學校:崑山科技大學 視訊傳播設計系
指導老師:林皓申

作品簡介:這個故事是由我親身經歷改編,由我從香港來到臺灣花蓮,遇見了許多人和事,包括在港口部落的族人、校長以及抗爭了30年的領導人Lafay,他們都很友善地帶我接觸這個部落,帶給我重新振作的力量。因此我想把這段感受紀錄下來,希望無論是離去或留下來的人,也能得到一份堅持下去的力量。

🥈銀獎

來自太平洋的附件

得獎同學:高韻軒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碩士班
指導老師:

作品簡介:

本部短片希望能從兒童觀點,談當代原住民族兒童的議題。 藉由兩個位處異地的部落孩子之間的互動,去看見這三年來疫情下遠距教學的城鄉差異、都市原住民族孩子的認同危機、當代部落家庭下原住民族兒童所面臨的處境,以及對居家隔離的防疫情境下,透過科技、數位媒體工具所衝擊部落社區的新型態「連結」的一種探問,每個年代的阿美族少年少女都透過情人袋傳遞情感.從放檳榔、call機號碼、手機號碼一直到line的Qrcode,阿美族的情人袋作為一種傳遞情感的物件,同樣是在與時俱進,然而不變的是它的本質—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同當代的社群媒體工具,新型態的社交方式是否能打破部落與都市間的藩籬?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往更接近人性、更接近情感的方向生長?冷冰冰的網路社群工具,除了傳遞文字、影像、聲音、資訊外,是否也能傳遞如氣味、如觸覺、如思念?

🥉銅獎

無病呻吟

得獎同學:瓦旦‧彼浪、璽祐·哈噜咪、蔡欣予、鐘凱、林庭瑜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指導老師:

作品簡介:《無病呻吟》的靈感源自於 2022/7/30 由臺北市政府舉辦的一場「原住民族青年經濟發展論壇」。 擁有多重身分的作者,總是在努力跟上社會的腳步與實踐文化的過程當中奔走,時而碰撞、時而得到力量,但似乎生活的方式好像一開始就被無形的枷鎖限制著,是什麼支撐著男主角的精神與成為男主角不斷前進的力量?

🏅佳作

新城事件

得獎同學:王瀚、許晴芸、巫妤璇、林奕萱、向彥儒、吳予晴、高千翊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
指導老師:葉鴻洲

作品簡介:外來文化的衝擊、社會型態的改變,在在皆使臺灣學生族群的思考模式與人文關懷的角度,距離臺灣本土越來越遠。 在熱度不減的外來文化與追星風潮中,屬於臺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何時才能成為這群臺灣年輕一代、未來中堅份子關懷的主流呢?本節目「新城事件」即以精緻的影像畫面,期盼能喚起年輕學生族群對臺灣原住民歷史的興趣與情感。 「新城事件」之創作理念,在於激發學生族群飲水思源的情懷中,樂於親近本土原民文化,在流行文化的追逐之外,開啟更開闊的臺灣文化視野與深層的人文關懷。

🏅佳作

我知道的,你知道嬤?

得獎同學:鐘凱、林祖賢、余哲緯、李雨澍、田路得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指導老師:楊鈞凱

作品簡介:當初做一部片,是因為學校的課程所以有這樣的動力,在當中想出劇本時,團隊討論到有關於我們所看見的家庭,在這當中,在討論這個故事架構中,團隊的成員都非常有共鳴,我們要傳達的理念則是,家庭的溝通都是我們所難去突破的點,希望可以透過此影片讓大家去反思各自生活家庭中所可以去看見的盲點,也在當中去體會他人心中的想法。

🏅佳作

布農之聲

得獎同學:莊奇恩、高蔡元豪
得獎者學校:崑山科技大學 媒體藝術研究所
指導老師:李思欣

作品簡介:這不是一支劇情片,也不是專題紀錄片,對我們來說更像是一首音樂。 布農族人啊,永遠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因為祖靈的歌聲時時圍繞山林、溪流傳遞給每個想家的孩子,當歌聲縈繞時,年輕的族人們感到一股深沉的情感,並知道更重要的是回家,尋找真實的我、溯源自己的根。 布農族相比其他族群,沒有絢麗的服飾、華麗的舞步,卻有著樸實內斂,且充滿靈魂的嗓音,族人們相信,古謠是祖先留下的美麗禮物,祖靈的聲音已經深深扎根穿越時間,將每一位族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將當今的世代連結到祖先的時代。 創作這支片子,概念上並沒有絕對的希望怎麼樣,而是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更多認識自己的根,也紀錄身為布農族與原民的驕傲,並將這個深刻的經歷傳遞給世界。

第十屆/紀錄片類

🥇 MATA

《tatini》

 

得獎同學:曾慧婷、豆苡璇、陳琳、黃茉玹
得獎者學校:靜宜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指導老師:奚浩

作品簡介:以前參與不論是大大小小的祭典時,不會去理解祭典的背後以及更深層面的內容,前年參與矮靈祭三天三夜之時,從傍晚到早上,圍著圈族人們拉著手以及祭歌從未間斷。坐在祭場的旁邊聽著祭歌的旋律和沒辦法理解的歌詞,跟著豆鼎發耆老的兒子也就是我的爸爸,我們在那次的祭典特別有感觸。藉此希望用自己所學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下有關於自己族群的文化,也讓更多的人能了解有關於臺灣原住民族。

🥈銀獎

織男Tminun

得獎同學:李遠哲、謝帛樺、陳潔希、李湘誼、杜佳駿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指導老師:楊鈞凱、簡月真

作品簡介:本片《織男》以國立東華大學竹麻屋的男性織者為發想。 在過去紋面族群中,織布這項技藝是由女性來從事,而狩獵則是由男性來負責,男女分工得相當明確,因此若有發生男性織布或女性狩獵,是違反Gaya/Gaga(傳統社會規範或祖訓)的事情,將會受到祖靈的懲處。 但隨著時間和其他因素,當代的社會已經開始有男織女獵的事情出現,因此我們想透過拍這部紀錄片,讓大家了解當傳統文化禁忌遇上傳承使命時,我們該如何去面對以及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銅獎

Lmiqu路‧迷谷

得獎同學:謝瑋婷、汪佳惠、洪昊均、包志銘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師專業碩士學業學程;國立空中大學 全修生不分系、生活科學系
指導老師:

作品簡介:當從賽德克族的耆老口中與他人道出「Lmiqu」時,其中隱晦表達出「上山」之意,實際上則為「上山去狩獵」的行為。為什麼要表達的如此晦暗不明呢?因為上山狩獵是不會四處宣揚的,這樣的文化內涵蘊藏在賽德克族獵人的 Gaya(禁忌)中。 身為太魯閣族的導演 Iwan Atai,因為嫁至賽德克族部落,又加上公公有著獵人身份的緣故,使她得以碰觸到賽德克族的狩獵文化,其中也讓她思考許多問題,在先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已深耕千年,如今熟悉的生活場域與生活方式,因為政策造成諸多影響,所以這些疑問轉化成拍片的創作種子。在近三十分鐘的影片中讓觀者去挖掘與思考,面對衝擊,部落青年在狩獵時是否還要繼續遵循 Gaya?而部落族人該如何在傳統文化與當今政策中取得平衡。

🏅佳作

Maqacuvucuvung青年

得獎同學:許冠愉、范可欣、馬煜瑋、黃永林、游世花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指導老師:簡月真、楊鈞凱

作品簡介:
1.雙方得利,無一方虧損。(雙贏)
2.從理念不合到互相扶持。(互惠)
3.過去與現代結合,創造溝通與互相學習的管道。(融合)
4.傳統會被顛覆與改變,是因為要傳承傳統。(傳承)

🏅佳作

原動三十

得獎同學:呂權紘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老師:徐進輝

作品簡介:《原動三十》以原住民參與棒球運動為中心,講述了棒球運動對於原住民階級提升、生活改善的重要歷程,以少棒球員、職棒球員、退役球星之間的人物關係為主體,透過一同參與「關懷盃」這項賽事,彼此從中獲得不同的心靈上的富足。影片中小球員、職棒球員各自在所屬場域努力訓練、比賽,以匹配剪輯再加上賽事播報的聲音,產生一種平行時空的蒙太奇效果,表達人物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小球員是看著其背影努力長大。日復一日的訓練,小球員夕陽下拉長的影子,就宛如他們成人後打球的樣貌,以這樣空拍鏡頭設計用於結尾,營造一種希望與祝福的氛圍,影子象徵美夢成真與成為下一個被追逐的背影,全片反映原住民在文化傳承的用心,以及世代相傳的無私奉獻。

🏅佳作

北投洋夜祭的傳承之路

得獎同學:莊奇恩
得獎者學校:崑山科技大學 媒體藝術研究所
指導老師:李思欣

作品簡介:北頭洋夜祭,曾經是臺灣平埔族文化的瑰寶,綻放著傳統文化的榮耀。然而,這個文化如同許多其他文化一樣,經歷了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聚落人口逐漸式微,年輕族人開始忽視傳統祭典和文化。 而這個狀況的發生,讓我們不禁擔心這輩年輕族人是否願意傳承西拉雅族群傳統?是否能夠了解及認同自己的文化?我想這都是目前普遍傳統文化都必須得要面對的挑戰。我希望透過祭典教育、媒體的宣傳紀錄、家庭的文化活動等各方效果加乘下,以最穩健的方式扎扎實實的傳承下去。

🏅佳作

得獎同學:東耕太郎、遲巧芯
得獎者學校:靜宜大學 資訊學院資訊工程學系、日本語文學系
指導老師:賴衍宏

作品簡介:霧社事件在日本不僅歷史教科書上沒有記載,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臺灣,雖然在課堂上被提及,但有待研究和普及的課題還有很多。這段影片主要導入新的切入點(日本統治時期創作於臺灣的短歌和漢詩,以及當時的新聞報導和國際形勢)綜合性地對霧社發生的事情進行剖析。作者實際去霧社的現場踏查、採訪,希望能將見聞感受反映在作品之中,並期盼能夠為今後在臺灣乃至日本的霧社事件的研究和普及以及教育作出一些貢獻。

第十屆/動畫類

🥇 MATA

mathariri

 

得獎同學:陳鈺琇、陳郁婕、楊晛華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指導老師:林智祥、陳俊瑋

作品簡介:「舒緩女性找尋認同時的掙扎與疼痛」作為主題,以長輩記憶中的草藥文化作為重點媒材,串起女性成長經歷製作動畫,願能溫暖地達到認同的平衡。

🥈銀獎

瑪家部落Vavulengan家族-
MUNI的誕生

得獎同學:蔡沛緗、柯妍妃、徐嘉優、鄭亦涵
得獎者學校:國立屏東大學 科學傳播暨教育碩士班、文化事業發展原住民專班;國立臺南大學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設計碩士班
指導老師:曾連豪
作品簡介:屏東瑪家部落 Vavalengan 家族是排灣族生命起源的古老家族之一,許多排灣族文化故事、傳統禮俗多與這個家族有深厚的關聯,豐富了文化内涵,加深了文化底蘊。 口語傳說是人類發展的生命搖籃,也是持續薪傳的重要養份,從小就一直聽著奶奶講述家族起源故事,奶奶說的不只是故事,更多的是智慧和文化,然而故事不應該只有少數人知道,希望透過現代動畫不受限制的創作特性,分享給更多人,且能夠與原住民文化,產生一種情感上的連結。 在動畫設定上,由於時空架設於人類剛誕生不久,那時沒有明確階級劃分,角色服裝設計部分,也會去掉一些華麗的裝飾,並讓角色穿相似的衣服。另外,也將百步蛇巨大化,讓祂更具有壓迫感以及令人敬畏。

🥉銅獎

Pamnoan no Kanakan
孩子的成長

得獎同學:洪岱郁
得獎者學校: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指導老師:

作品簡介:團隊在因緣際會下與蘭嶼產生連結,故而萌生了創作動機。因涉及族群文化,我們抱持著戰戰兢兢的心進行故事背景的創作與田野調查,試圖將Tao(達悟族)傳統知識文化與精神內涵融入於劇情設計之中。Pamnoan no Kanakan 轉譯成中文為「孩子的成長」之意。透過主角與父親的學習互動,呈現出Tao對於新世代的重視與關愛。同時,主角的成長歷程也是串起傳統歲時祭儀與生命脈絡間的文化臍帶。團隊期望可以藉由作品中傳遞出「傳承」的意義與重要性,讓Tao美麗的文化底蘊能流暢地呈現在畫面之中,並觸發更多人對Tao族群的文化認識與尊重。

🏅佳作

憎廣箭聞

得獎同學:黃群皓、葉穎、田邵頤、劉盛凱、林芯羽、劉力維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世新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指導老師:劉淳泓

作品簡介:跟著課程探訪臺東在地原住民部落,在耆老講解部落文化故事和他們平常生活趣事時,常常聽到耆老重複提起一個詞——刻板印象。平常時提到原住民,大家想到的就是喝酒、唱歌、打架、豐年祭、打獵等等活動技藝,但大部分校園中、職場裡,聽到的都事負面的刻板印象。 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動畫專題將言語文字的刻板印象對於原住民的傷害表達出來,言語也是有力量的,當這股力量使用不對,將帶來莫大的傷害。

🏅佳作

她與祂

得獎同學:謝愷升、陳枻安、陳宇軒、柯芝迎、吳翊瑄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指導老師:劉淳泓

作品簡介:以延平鄉永康村為背景,發展出關於布農部落文化的故事,主要傳達不同文化需彼此尊重包容,及布農族對獵槍的尊重。以奇幻的故事風格,創造出槍神的角色,除了表達布農族人對獵槍的尊敬外,也透過槍神直接傳遞文化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佳作

鏡繫

得獎同學:謝崇硯、許景童、劉柏吟、李子浩、林澤宏、劉子齊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教育學系
指導老師:劉淳泓

作品簡介:在早期的傳統布農族禁忌中,雙胞胎被視為不祥之兆。利用雙胞胎作為故事的延伸主軸,想透過不一樣的觀念衝擊,來闡述族內少數人在面對規定和自我意識的所產生的糾結。因此,本動畫的故事背景將從民國50年代出發,隨著主角弟弟的成長,背景也漸漸變化到現代,也描寫了時代的改變,看法和觀念也隨之有所變化的過程。

🏅佳作

無聲

得獎同學:陳莉楹、林逸柔、翁僡婧、蔡閔涵、康芷晨
得獎者學校: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指導老師:劉淳泓

作品簡介:在參訪臺東延平鄉永康部落時,聽當地的耆老們在茄苳樹下說著關於這棵部落神木的過去,我們都想讓這個部落代代相傳的故事傳給更多人知道,所以決定以所學知識透過動畫呈現,讓更多人了解這段神木跟部落互助共存的歷史!劇情以兩棵茄苳樹感情線為主,與村民的互助情感為輔,再配合彩虹的意象,傳達茄苳樹對於永康部落的重要性。

:::